篇一:钢筋拉伸试验报告
钢 筋 拉 伸 试实验报告
试验人:郭航 吴宏康 试验时间:2015年4月20日
验
联系方式:13007177135 邮箱:649518955@qq.com
【实验时间和地点】
2015年4月20日,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室。 【实验目的】
了解钢筋在纯拉应力条件下直至破坏的整个过程;了解拉伸过程的四个阶段,即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颈缩阶段;掌握钢筋拉伸试验的荷载-位移曲线,从图中得出上、下屈服强度;计算钢筋的断后伸长率、断后收缩率。 【实验依据】
GBT 228.1-2010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实验材料】
HRB400(三级)钢筋四根,参数如下:
【实验设备和器材】
切割机,游标卡尺(50分度),锉刀,卷尺,拉伸试验机。 【实验过程】 一.材料准备 1.切割
钢筋长度按照l≥10*d+250mm取用,钢筋长度均满足这个条件,但是试验机高度有限,故将钢筋统一切割为500mm长。 2.标记
在钢筋中部适当位置取10*d的长度,作为拉伸区段,要求区段距离钢筋头和尾部长度均大于125mm。将区段等分为十份,在每一个等分点处用锉刀标记
出来。
3.测量拉伸前直径
首先测量试样标距两端和中间这三个截面处的尺寸,对于圆试样,在每一横截面内沿互相垂直的两个直径方向各测量一次,取其平均值。用测得的三个平均值中最小的值计算试样的原始横截面面积。 4.拉伸
将准备好的钢筋试样放置到拉伸试验机中,注意上部和下部夹具夹持位置距离拉伸区域尽量短,保持在5cm左右,然后夹紧夹具,避免在加载过程中滑移。 5.试验结果
5.1 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
从力-位移曲线图读取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和不计初时瞬时效应时屈服阶段中的最小力或屈服平台的恒定力。将其分别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得到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 5.2 抗拉强度
从记录的力-位移曲线图(如图所示)读取过了屈服阶段之后的最大力。最大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得到抗拉强度。绘制表格如下:
钢筋A(
14)力-位移曲线
钢筋D
16)力-位移曲线
钢筋E
20)力-位移曲线
5.3 断后伸长率
断后伸长率的测量分为直测法和位移法。
a. 直测法:如拉断处到最邻近标距端点距离大于1/3L0时,直接测量标距两端点间的距离L1。
b. 移位法:如拉断处到最邻近标距端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3L0时,则按下述方法测定L1:
在长段上从拉断处O取基本等于短段格数,得B点,接着取等于长段所余格数(偶数,如图a)的一半,得C点;或者取所余格数(奇数,如图b)分别减1与加1的一半,得C点和C1点。移位后的L1分别为:AB+2BC和AB+BC+BC1。
断后伸长率按以下公式计算:
δ=(L1-L0)/L0×100
A
BC
D
移位法a
A
BCC1
D
移位法b
5.4 断后收缩率
测量时,将试样断裂部分仔细地配接在一起,使其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对于圆形横截面试样,在缩颈最小处相互垂直方向测量直径,取其算术平均值计算最小横截面积。原始横截面积与断后最小横截面积之差除以原始横截面积的百分
率得到断面收缩率。计算结果如下表:
篇二:钢筋拉伸实验指导书
建筑材料实验指导书
(钢筋拉伸实验报告册)
专业: 班级: 姓名:
一、钢筋拉伸试验
执行标准:GB228-2002 试验室温度:10-35℃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热轧直条光圆和带肋钢筋的级别、代号、尺寸、外形、重量、技术要求。 二、仪器设备 1、万能材料试验机
2、游标卡尺(0-150mm),精度0.015mm 3、钢筋打点标距仪,或手挫刀 三、试验操作
1、测定钢筋的直径和钢筋截面积和重量,见下表:
混凝土用钢筋截面积和重量
钢筋力学及工艺性能
2、试样标距标记和测量:可以用两个或一系列等分不冲点或细化线标出原始标距,标记不应影响试样断裂,也可以用手锉刀刻画标记,标距可按5d或10d 。
3、按试样尺寸及截面积、强度等级选择万能材料试验机度盘量程。 4、将试样安装上夹头,上下夹头必须持紧在试验机夹具上方可开始试验。试验速度应根据材料性质和试验目的确定。
5、测定钢筋的屈服强度时,屈服前的应力速率按下表保持试验机控制器固定于速率位置,直至该性能测出。 6、之间,并应尽可能保持恒定。
7、屈服过后测定抗拉强度,试验机两夹头在力作用下的分离速率应不超过0.52c/min,试样拉至断裂,从拉伸确定试验过程中的最大力,或从测力度盘上读取最大力。
8、试样拉断后,将其断裂部分在断裂处紧密对接在一起,尽量使其轴线位于一直线上,如拉断处形成缝隙,则此缝隙应计入试样拉断后的标距内。
9、测量延伸率:用钢直尺按两点标距离进行测量。 四、结果分析
1、横截面积按下式计算
S0=1/4πdo2
式中:S0―试样的原始横截面积
2、上屈服点或下屈服点分别按下式计算
QS=FS/S0
式中: QS-屈服点
FS-屈服力
QSu=FSu/S0
式中:QSu-上屈服点
FSu-上屈服力
QSL=FSL/S0
式中:QSL-下屈服点
FSL-下屈服力 3、抗拉强度的计算按下式:
Qb=Fb/S0
式中:Qb-抗拉强度
Fb-最大力
4、试样断后伸长率按下式计算:
δ=(L1-L0)/L0×100
式中:δ-断后伸长率 L1-试样拉断后的标距 L0-试样原始标距
5、试验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试验结果无效: 1)
2) 3) 4) 结果作废时应补做试验;
5) 应在试验记录及报告中注明。 五、数据处理
1、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值修约5N/mm2;伸长率如≤10%修约到0.5%,>10%修约到1%。
2、修约按四舍六入五单入五单双法(奇数则进一,偶数则舍弃)进行。
3、修约法为:尾数≤2.5,修约为0,尾数>2.5且<7.5者修约为5,尾数≥7.5者修约为10。
篇三:钢筋拉伸试验
摘 要:对钢筋拉伸试验的四个阶段的要点作了阐述,以及通过拉伸试验可以测定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
关键词: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
检测钢筋原材料的屈服点、抗拉强度和伸长率,以评定钢筋的力学性能指标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低碳钢受拉时的应力―应变图如图1来阐明。低碳钢从受拉至拉断,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弹性阶段
OA为弹性阶段。在OA范围内,随着荷载的增加,应变随应力成正比增加。如卸去荷载,试件将恢复原状,表现为弹性变形,与A点相对应的应力为弹性极限,用E表示。在这一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为一常量,称为弹性模量,用E表示。弹性模量反映钢材的刚度,是钢材在受力条件下计算结构变形的重要指标。常用低碳钢的弹性模量E=2.0×105~2.1×105MPa,弹性极限E=180~200MPa。
2 屈服阶段
AB为屈服阶段。在AB曲线范围内,应力与应变不成比例,开始产生塑性变形,应变增加的速度大于应力增长速度,钢材抵抗外力的能力发生“屈服”了。图中B上点是这一阶段应力最高点,称为屈服上限,B下点为屈服下限。因比较稳定易测,故一般以B点对应的应力作为屈服点,用бs表示。常用低碳钢的为195~300MPa。
该阶段在材料万能试验机上表现为指针不动(即使加大送油)或来回窄幅摇动。钢材受力达屈服点后,变形即迅速发展,尽管尚未破坏但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故设计中一般以屈服点作为强度取值依据。
3 强化阶段
BC为强化阶段。过B点后,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又重新提高,变形发展速度比较快,随着应力的提高而增强。对应于最高点C的应力,称为抗拉强度,用бb表示。
常用低碳钢的为385~520MPa。抗拉强度不能直接利用,但屈服点与抗拉强度的比值(即屈强比),能反映钢材的安全可靠程度和利用率。屈强比越小,表明材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高,结构越安全。但屈强比过小,则钢材有效利用率太低,造成浪费。常用碳素钢的屈强比为0.58~0.63,合金钢为0.65~0.75。
4 颈缩阶段
CD为颈缩阶段。过C
点后,材料变形迅速增大,而应力反而下降。试件在拉断前,于薄弱处截面显著缩小,产生“颈缩现象”,直至断裂。
通过拉伸试验,除能检测钢材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等强度指标外,还能检测
出钢材的塑性。塑性表示钢材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它是钢材的一个重要性指标。钢材塑性用伸长率或断面收缩率表示。将拉断后的试件于断裂处对接在一起,测得其断后标距L1。试件拉断后标距的伸长量与原始标距(L0)的百分比称为伸长率(δ)―以%表示。伸长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1―试件拉断后的标距长度,mm;
L0―试件原标距长度,mm。
[1]邰连河,孙凌,苏群.道路建筑材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